从行为经济学看:人们为什么会抗拒区块链token?

深度
2018
03/07
02:02
Pei
分享
评论

加密数字token和区块链技术在过去一整年备受各界关注,笔者也从中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,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莫过于部分人对于此项技术的极端排斥与负面反应。

加密数字token的出现,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,例如:究竟什么样的属性才能构成为“货币“?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们在面对加密数字token市场时,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(比如害怕错过心态、损失规避心态)?

笔者将透过行为经济学的视角,检视不同群体如银行、监管、投资人在面对加密数字token时所做出的反应,并向读者阐述究竟是哪些心理学的因素,影响了这些群体的经济决策。本篇文章仅以中立的角度进行分析,不提倡或贬抑加密数字token,亦不对市场价格波动做出结论。

认知偏误类型

人类的思考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逻辑断层,这种倾向被广泛称为”认知偏误”。产生认知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:人类总是需要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,加上先天记忆储存空间的限制,人类大脑对于过量的信息是缺乏完全掌控能力的。

所以,了解行为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很多难以解释的行为。以下笔者为大家介绍几种最常见的认知偏差。

权威偏误:人们更容易相信权威的言论是正确的,也更容易受权威的影响。

现状偏误: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,现状的基准线是人们衡量所有周围事物的基石,只要有波动往下、跌破了现状,人们就会产生损失的心态。

损失规避:相较于在路边捡到5元的喜悦,人们更害怕同等金额的损失。

自我中心偏误:对自我认知的评价过高,对自己所下结论的自信远远偏离现实。

THE END
广告、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
行为经济学 投资 区块链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国际科技要闻的观点和立场。

相关热点

目前,国内的区块链项目都没有触及区块链的核心领域,行业某大佬的原话就是,目前尚未看到区块链“杀手级产品”。
深度
究竟有没有另一群人,真的笃信区块链背后的价值?相信区块链只是一种技术革命,而不是收割韭菜的工具?
深度
区块链的建立信任属性亦让相互保险成为典型场景之一。2015年9月,随着保监会批准了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、信美相互人寿保险公司及汇友建工相互保险有限公司的申请,相互保险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期。
深度
人性自古如此,有光就有暗。但没关系,加入时间的维度,光明正在加速到来。
深度
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崛起的时候都必然伴随泡沫与吸金,区块链也难免有着阴阳两面。而重点在于,政策引导与红线约束下,区块链能否逐步走向规范?
深度

相关推荐

1
3